新华社天津3月13日电题:雄安:没有“空中蛛网”“马路拉链”的“未来之城”

中国之城|雄安:没有“空中蛛网”“马路拉链”的“未来之城”

新华社记者张涛、齐雷杰

雄安——一座坐落华北平原的“未来之城”。置身这座朝气蓬勃的城市,人们对现代生活的想像空间将被扩宽。

走入雄安新区新建片区,记者切身感深受这座城市的与众不同:抬头看,街边没有一根根电缆线杆,也没有密密妈妈的“空中蛛网”;低头瞧,马路上见不到供热、热力、燃气等市政设施的窨井,公路被反复凿开的“马路拉链”也不见踪影。各种市政管道都深藏在了地下的综合管廊中。

作为一座新建城市,雄安公路两旁却没有太多的高楼大楼、玻璃幕墙。

在这儿,记者体会不到“水泥森林”带来的压迫感。城市的大部份建筑高度都控制在45米以内。高低疏密的建筑群,构成了韵律起伏的城市天际线。抬头凝望,视线不容易被遮挡,可以到达得更远。

难能可贵的是,这座尚城还充溢着浓厚的文化味,呈现古今交融的奇特魅力。朱红外墙、灰色飞檐、传统砖雕,这种设计元素让雄安商务服务中心建筑群看上去古韵盎然、端庄娴雅;雄安城市估算中心的拱形设计,巧妙借鉴了赵州桥的千年古韵,晚上,拱形墙隐没在水底,看起来如同一只灵动的耳朵;中国中化大楼以“金芦苇”为设计理念,呈现出层层映衬、拔节生长的现代审美张力……

徜徉雄安街头,记者没有在大城市惯常的草率感、紧张感。这儿没有许多城市常见的大广场、宽马路,无需紧抓红绿灯赶忙游走。雄安的好多公路只有单向两车道,但路网密度却很高。窄路密网,将城市区隔成一个个街区,既便捷行人通行,也防止了单一主干道涌向过多车流导致堵车。

据规划人员说,这儿将“打造不塞车的城市”作为努力方向。

数字公路被广为使用,公路两侧的“智慧灯柱”集合了讯号灯和各种传感,可以通过估算汽车流量手动控制红绿灯,提升公路通行能力。无人驾驶智能网联巴士载着旅客,在路上稳稳驶过。记者骑车或打车时,都曾感受过一路绿灯的痛快,这正得益于当地数字公路的“绿波带”功能。

通畅感的背后,是雄安作为中国首个全域完成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建设的城市,建立了“云端”数字双胞城市,依托“智能脑部”进行管理。

驱车步入雄安新区新建片区,记者很难发觉公路上设置有地面停车场。但驶向地下停车场时,却发觉雄安地下“别有洞天”。这儿构建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地下城”。

据城市管理者介绍,地下停车场、地下商城等面积超2200万平方米。借助先进的导航技术,一些区域已完成了地下空间车位级导航。在雄安商务服务中心等区域,从地下停车场步行几分钟,记者很快能够步入灯光闪耀的地下商城,喝水、购物、娱乐等设施一应俱全。

正在建设中的雄忻铁路部份路段穿越雄安主市区,坐落城市东西轴线地下。未来,在雄忻铁路、京雄快线、规划轻轨线等不同路线之间,乘客可在地下空间方便换乘。在京雄快线雄安航站楼站走下述车步行,能通过地下通道走入中国中化、中国华电等国企总部。

宜居,是雄安留给记者的一个深刻印象。雄安没有单一的、绝对的城市中心,市区根据组团式、小街区理念规划设计,没有一些大城市一环、二环、三环等概念和“摊大饼”式的城市格局。每位组团内,居住、教育、医疗、养老、商业、文体、办公等功能配置齐全,“职住平衡”“15分钟生活圈”成为现实。

每晚一早,中联通数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职工贾梦霜从家里出发,把女儿送到附近的幼儿园,之后步行10多分钟才能到单位。贾梦霜的生活状态,正是不少新雄安人的日常。虚耗在下班路上的时间,在雄安急剧降低了。

夏日里的雄安,春意萌动。这儿有综合景区、社区景区、口袋景区和千年秀林,“3公里进森林、1公里进林带、300米进景区”的生态愿景正逐渐变为现实。

令记者倍感震惊的是,雄安郊野景区总面积居然约18平方公里,大概有5个英国伦敦中央景区这么大,其间有14个主题园区,是许多下班族“散班味道”的打卡地和瑜伽场。

当无人机从空中鸟瞰雄安新区启动区时,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幅水城共融的优美画卷。南北长约7公里、东西宽约3.2公里的中央绿谷,自北向南穿城而过,构成了一道亮丽的生态水景游廊,水道则直通“华北明珠”白洋淀。春秋佳日,从环淀码头搭乘快艇开往淀区深处,处处可见碧波回荡、水鸟飘落。

雄安,正迎来许多观光客。与传统旅游不同,好多旅客来这儿打卡地标建筑、生态水景、智慧场景,是想瞧瞧“未来城市”的样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