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2025年政府预算草案和预算报告,提请十四届全省人大三次大会审查。
审查和批准预算,是宪法和预算法等法律赋于人大的关键职权,是每年各级人民代表会议大会的一项关键议题。
2025年,愈发积极的财政新政怎么加码?财政“蛋糕”如何分好用好?打开“国家账簿”,“数”里行间折射着新时代新征程的国计民生。
看懂“国家账簿”,第一步要摸透全口径的国家财政“家底”——
打开2025年政府预算草案和预算报告,不仅能听到我们常说的“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安排情况,还有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收支细账,“四本账”构成了政府预算的完整体系,均列入了人大审查监督的范围。
“四本账”中,最大头的是“一般公共预算”。2025年全省通常公共预算总额总规模接近30万万元。
一收一支间,传递着宏观新政动向——
2025年,我国财政新政从“积极”转向“更加积极”,将持续使劲、更加给力,并按照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新政举措,打好新政“组合拳”。
一个关键讯号,是提升财政顺差率。
超常年非常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特别国债……2025年,我国财政新政“工具箱”持续加强力度,成为宏观调控的关键加码点。
地方政府专项转债是政府带动投资最直接、最有效的新政工具之一。
财政转移支付,是完成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关键新政工具。
2025年,中央继续降低对地方转移支付,提高地方财力,兜牢基层“三保”底线。
2025年,我国还将适度降低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7350万元,较2024年降低350万元,帮助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建设,发挥好政府投资关键作用。
据悉,新增发行非常国债5000万元,帮助国有小型商业建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提高稳健经营能力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愈发积极的财政新政,还彰显在大力优化总额结构,加强精准投放——
中央经济工作大会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外需求”列为2025年重点任务,展现内需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意义。
2024年,“两重”“两新”政策推动落地,有效释放投资和消费需求。这背后,离不开财政资金主要是超常年非常国债的帮助。
2025年,围绕帮助培植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财政投入将持续加强。
2025年,中央财政安排产业基础再造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118.8万元、增长14.5%,促使制造业重点领域高质量发展。安排超常年非常国债2000万元用于设备更新,降低500万元,进一步扩范围、降门槛。
当前,尽管财政收支压力不小,但民生投入力度不减,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等重点民生领域开支继续保持较大增速,“惠民生”导向鲜明。
“大账”有力度,“细账”有体温。
近些年来,人大预算审查监督推进拓展、走深走实,看紧“国家账簿”的每一笔收支,着力将“真金白银”都用在刀尖上、花在紧要处,为高质量发展加强新政帮助和财力保障。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新一轮财税体制变革的“号角”已经奏响。
2025年,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布署,根据推进财税体制变革施行方案明晰的时间表、路线图,各项变革任务落实蹄赶忙稳。
“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进一步推进财税体制变革,施行好愈发积极的财政新政,关系14亿多人福祉的“国家账簿”将护航经济持续向好、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文字记者:韩洁、齐中熙、申铖、王雨萧、韩佳诺
图片设计:宋博(签约图表师)、姜子涵、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