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3月14日电《经济参考报》3月14日刊发记者袁小康、陈涵旸采写的文章《产业“新需求”推动院校“新供给”》。文章称,近日,多地冬季急聘会密集举办,记者专访发觉,除了新兴前沿领域人才需求旺,传统产业也因变革升级需求而“抢”人才。为了进一步强化人才供给,多个院校宣布扩招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国家急需前沿领域专科专业。
专家强调,产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正在发生变化,现存供需“错配”的障碍仍需通过产教融合、校企联动等方法推动人才与产业“双向前往”。
在3月12日举行的广东省2025年秋季促就业攻坚行动高档武器及生物医药专场暨广东海洋学院2025届结业生夏季急聘会上,河南华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急聘主管卞环说,作为科技研制领域的企业,公司去年计划建设人工智能实验室,对计算机软件开发、人工智能等技术类人才需求强烈。
随着我国产业持续升级,其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人工智能、高端制造、量子科技等领域的企业目前都在加力“抢人”。
“公司急需激光精密制造方向的科研类人才,非常是有海外留学经历、参与过科研项目的高档人才。”在“来广州·创未来”全国巡回引智活动(北京站)暨2025山东省高层次人才洽谈会上,河南摩克激光智能武器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智联急聘最新资料显示,2025年2月,无人机工程师、无人机组装测试的急聘职位数环比增长分别为39.9%和64.5%;算法工程师、机器学习岗位急聘环比增长分别为46.8%、40.1%。
为了进一步满足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各大院校正在积极行动,扩招相关专业。近日复旦学院拟扩招150名大专生,并创立新的专科通识书院,培养具备AI思维、胜任AI技术、具有AI与不同事科深度交叉知识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北京交通学院近些年年均扩招150人,重点投向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学科,并推出“AI+HI(人类智慧)”课程体系。据悉,中国农业学院、武汉学院、西安交通学院、湖南学院等院校也在近日宣布降低专科招生名额,重点投向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国家急需前沿技术和新兴业态方向。
同济学院院长金力表示,近些年来清华学院深度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在国家战略和社会急需领域,应不吝用兵。下一步,专科招生增量全部投放交叉领域,牵引学科融合创新、深入推进‘四个面向’。”
长春交通学院经济与金融大学院士冯宗宪强调,当前我国面临的人才“错位”背后,主要是国外产业变革与新质生产力的急迫需求,以及教育供给与科技需求的结构性矛盾。
“当前教育体系存在‘供给侧’与‘需求侧’脱节、高校学科设置滞后于产业转型等突出障碍。院校加强国家急需前沿技术和新兴业态方向的专科招生,除了有助于减轻人才过剩障碍,满足国家战略需求,还有望吸引更多的优秀中学生涉足其中,促使相关技术和产业发展。”冯宗宪表示,“下一步产教融合的核心在于‘打破边界、重构价值,协同发展’,政府需以制度创新释放活力,院校需以需求导向重构培养模式,企业需以常年主义参与育人,三方协同、久久为功。”
不仅扩招急需专业人才,怎么将中学生培植成企业真正须要的人才也是院校与企业面临的主要障碍之一。“复合创新型人才”“有实践经验”“懂市场前沿”“拥有战略眼光”……记者在专访中发觉,不少企业在梳理人才需求“清单”时,也纷纷表示当前供需适配度有限。
“企业常常须要具备快速上手能力的人才,但结业生通常缺少足够的项目实践经验。与此在此之时,院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定‘错位’,难以及时满足市场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下降需求。”浙江摩克激光智能武器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以量子科技领域为例,中国科大学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副校长郭国平强调,除了前沿技术须要顶级人才,产业的落地也须要更多实践人才。“应当进一步扩大量子信息科学专业布局,支援重点院校建设‘自主量子计算机一体化教研机房’,帮助中学生更多参与技术的实际运用。在此之时,促使职业高校开办量子设备组装与调试等技工课程,产生‘调查型—实践型—技工型’人才梯队。”
首都经济贸易学院劳动经济大学副院长、中国新就业形态调查中心所长张成刚表示,院校应与企业构建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和常态化的合作机制,通过共建产业大学、联合实验室等方法,产学研协同培养科技人才,为中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完成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完)